1.膨胀土
在上古传说中,鲧为了治理洪水,盗窃天帝的“息壤”,被发现而处死。其尸体三年不腐烂,孕育出了大禹。大禹用“息壤”堵塞洪水,疏通河流,功绩显著。于是天帝便赐予禹治国安邦之法,由禹做王,监察百姓,华夏文明就此开始。
大禹治水所用的“息壤”,指的就是一种遇水后可以膨胀、生长的土壤。而这种土壤在现实中也真实存在,叫做“膨胀土”。不过比起治水的“妙用”,提到它,工程人员总是感到头疼。
膨胀土是一种特殊土,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。在我国的广西、云南、湖北、安徽、四川、河南、山东等20多个省份均有分布。国际上有关膨胀土的定义,比较一致的认识是,膨胀土是一种矿物成分特殊,对湿度状态反应敏感,遇水膨胀变形、失水收缩开裂,且产生较大膨胀压力的黏性土。我国《岩土工程勘察规范》GB 50021-2001中对膨胀性岩土的规定如下:含有大量亲水矿物,湿度变化时有较大体积变化,变形受约束时产生较大内应力的岩土。它被称作“工程癌症”,每年会造成大量工程地质问题。
2.膨胀土对工程的影响
(1)裂缝
天然情况下膨胀土裂隙分布大都呈混乱新裂隙网络,为了综合反映裂隙的分布特征和影响,通常采用裂隙率作为裂隙度量分布指标。裂隙率可以定义为单位面积上裂隙面积,或者单位面积上列席长度,或单位面积上的分块平均面积,以及单位面积上的分块个数等。
①成因:膨胀土在大量吸水后体积膨胀,而在释水后体积又大幅度收缩,这种反复胀缩活动使地表形成地裂缝而造成的灾害。缝宽一般约不超过10cm,深度一般在3cm左右。地裂缝形态多呈上宽下窄的“V”字形。伴随膨胀土的反复胀缩变形,地裂缝时闭时张,时大时小。在地裂缝活动的同时,常产生一定的侧向压力,因此引起局部地面隆起或下沉。
②影响因素:膨胀土的裂隙性、地下水含量、路基填土周围含水率以及温度变化等。
(2)路基下沉
①成因:雨水或地面径流沿裂缝下渗,使膨胀土路基受水浸膨胀软化后,发生崩解或强度衰减,在车载作用下路床翻浆冒泥,路基下沉,并促使混凝土路面版错台、断裂。在上部路面、路基自重与汽车何在的作用下,路堤易产生不均匀下沉,如伴随有软化挤出则可产生很大的沉陷量,不均匀下沉导致路面的平整度下降,严重时可使路面变形破坏,甚至屡修屡坏。
②影响因素:路基填土含水率、行车荷载、膨胀土的崩解性等。
(3)翻浆冒泥
①成因:路基顶部受外营力(气候、温度等)作用,多次膨胀变弱,再经水浸泡溶胀,强度骤减,受力后形成水囊,使道床下沉挤入土中泥浆上翻冒出引起轨道、路面变形。雨季路面渗水,土基受水浸并软化,在行车荷载作用下,形成泥浆,挤入粒料基层,并沿路面裂缝、伸缩缝溅浆冒泥。
②影响因素:膨胀土胀缩性、行车荷载、路基内外温差、路基含水量等。
(4)剥落、冲蚀、泥流
①成因:主要因为公路路堑边坡地段风化,使土块破碎成细粒状、鳞片状剥落,在降雨、风或地表径流作用下冲蚀坡面,特别在雨季,坡面风化松散土与坡脚剥落堆积物易形成泥流,甚至边坡垮塌,常造成边沟或涵洞堵塞,严重时可冲毁路基、淹没路面。
②影响因素:降雨、边坡防护不充分、路基填土成分等。
3.聚垚土体水稳定法技术处理膨胀土
黏土中黏粒表面带有大量的负电荷,在静电引力的作用下,孔隙水溶液中的阳离子会被吸引到土粒表面,黏土矿物颗粒的表面与被吸附的水化阳离子层称为双电层。双电层内的离子对水分子有吸附能力,水分子被吸附在矿物颗粒表面,形成结合水膜。
中科聚垚环保自有核心技术--聚垚土体水稳定法技术采用“聚垚”牌土壤固化外加剂(离子型)通过离子交换作用,改善了土体表面的电荷性质,使土体结构中的吸附水不可逆地游离出土壤颗粒,从而使土壤颗粒从“亲水性”变为“憎水性”。改性后的土体经过碾压后,土体中的水分被排出,土体的孔隙率和含水率减小,土体的性能指标得到有效提高,同时土体的水稳定性和耐久性得到有效改善。这种化学反应是永久性的、不可逆的,经改性后的土壤不会出现二次“泥化现象”。
此外,“聚垚”牌土壤固化外加剂能够破坏土壤中的毛细管结构,减少土壤颗粒间的微小孔隙,使土壤颗粒团聚,提高土壤的抗渗抗冻性能。经相关环保部门及室内试验验证,“聚垚”牌土壤固化外加剂是无毒无公害无污染的环保产品,价格低,改性效果好,能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,是一种很有应用前景的新型固化材料。
膨胀土处理案例
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潞王坟段

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南阳段
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安阳段